close


態度,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接受訊息的意願或是思考模式
這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從個體對特定人、事、物的知覺,進而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認知與情緒,最後影響個體對外表現的行為舉止與表達方式等。

「態度」確實是一種既抽象又具體的產物,

你可以從他人對你或是對第三人或是對動物植物等等,察覺他們的態度,然後用具體的文字形容他:「他是誠懇的。」「他是個有愛心的小孩。」「他也太狠了吧!」「太極端了他。」
很主觀的一種知覺,因為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但往往所表達與形容的文字語言,可能十之八九都能對你所形容的人,感覺並了解「他可能是一位......的人」

當然,這也來自你對這些形容詞的基本認知或是過往經驗的類機所形成的概念。

態度的產生,通常在個體對本身所持有的價值信念相衝突時,而有不同的轉變。

好比說,當你一如往常地認為你的好朋友是個大善人,攙扶老人過馬路,禮讓座位給孕婦,常笑臉迎人和藹可親,卻在某天因氣憤物傷友人,惡意毀損店家貨物商品,偷竊,性侵鄰居幼童.......

此時,你依然認為你的好朋友還是以往你所認識的大善人嗎?還是對他徹底失望而不相往來?


如果是你,會如何決定?
是該保持你原本的價值信念、認知與態度(認知一致)?還是隨著輿論的壓力與道德觀,而產生態度的選擇與轉變(認知失調)?

當然,這些態度的選擇,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說到底,態度就是來自於個體的認知與價值觀念的持有與判斷。

如果你認為,不管他做什麼,我仍會是他朋友,就是一種情意相挺,他的所作所為必定另有他因。
如果你認為,即便是好友,只要犯法侵害他人,就該繩之以法,從此斷絕往來,對此人也會漸漸改觀。

的確,這不是絕對也並不是非黑即白,但在現實社會中,這兩類的人確實是存在的。

如果,你也曾觀察他人的行為舉止與言語用詞,你會發現那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為何那些人因為某些事情,或是一句話,或是一場電影,或是一個景物等,
而在態度上,產生令你意想不到的感受,

或是那些人的說話方式或行為,卻有不同於過往經驗及個人一貫的思維裡,應該有的邏輯與認知,出現超乎常理判斷,或是令你震驚,或是不舒服的情緒時,

你應該有所知覺,那些人的態度,也正在轉變中,
也許,是想突破某些可能,試探極限;
也許,是想制止某些情節發生,以求自我保護。

態度,真的沒有一定規律,
每個人在感受他人的情緒與態度之前,
或多或少都會加上自己個人主觀的判斷,甚至將自己情緒也投射到對他人的感受之上,
好比當你心情好甚至是積極時,別人數落你,也會感到是在做友善的建議。

態度,也會隨時間與社會化而有所轉變,
用自己對他人固有的思維判斷,通常都會給自己無法釋懷的情緒。

所以,感受到了,了解了,要怎麼釋放別人給的情緒,才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ilesi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